试论列检发现转向架轴承故障的积极意义

2014-08-14

马春辉 刘锋杰 程照生
(郑州铁路局月山车辆段,河南焦作 454493)
  摘 要:通过对转向架轴承故障的分析,阐述了列检检查发现故障的重要性和采取的相应措施。
  关键词:列检;检查;轴承;措施
  当前,铁路经过3次提速后,货物列车的运行速度达到了80km/h左右。列车提速对运输安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,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、理解和接受。在运用货车发生的各类故障中,尤以切轴故障造成的危害为甚。1999年上半年,全路连续发生客车热轴甩车事故6件,货车热切轴事故6件,大部件裂折1件。货车的6件热切中,造成重大事故3件,险性事故3件[1]。目前,货车已基本实现了滚动轴承化,滚动轴承已成为防燃防切的主攻目标。虽然,红外线轴温探测是防范车辆燃轴、切轴的重要手段,但若能在列检检查中发现滚动轴承故障,将更具有积极意义。
  1 问题
  在滚动轴承配件中,圆锥轴承、密封圈、保持架被密封,有故障也不能看到。而造成滚动轴承热轴、切轴的Z终原因是圆锥轴承受到破坏。
  圆锥轴承产生故障的初期,轴温没有明显变化,轴温一旦跃升,故障会急剧恶化,极易在很短时间、很短距离内造成切轴。“从1999年上半年发生的6件热切轴事故的预报情况分析来看,经一代机探测的2件,经二代机探测的4件。其中,红外线未做热轴预报的4件(一、二代机各2件),预报后未及时拦停的1件,预报后来不及拦停的1件。如:1999年5月31日15时52分,哈局京哈线扶余—团山间138km+116m处,2960次货物列车编组48辆,机后28位C62B461740号车3位轴、5位轴滚动轴承热切。该车15时48分通过扶余探测站时预报激热,温升163℃,红外线值班员立即通知行调,15时49分信息传到哈尔滨分局监测中心,15时52分切轴,时间经过4min,扶余距切轴地点2156km。造成列车脱轨重大事故。红外线轴温探测情况:蔡家沟微2,扶余激热,刚过扶余即造成切轴”(据郑分局1999年204号急报)。这说明,圆锥轴承故障造成轴温跃升被红外线轴温探测发现时,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。因此,应当积极发现圆锥轴承的早期故障。
  2 列检发现的可行性
  (1)圆锥轴承故障在产生初期、早期,都有一定的外观表现。如:轴承大量甩油(油脂呈银灰色且含有金属粉末),密封罩松动、脱出,踏面擦伤、剥离、缺损等。
  (2)多年来,车辆部门在对滚动轴承的检修过程中,不断总结、完善发现故障的经验,形成了行之有效的“听、看、摸、捻、转、诊、鉴”七字检查法。近几年,运用此法,全路各列检所的检车员已发现不少圆锥轴承早期故障。1999年1月—9月,郑州铁路局就发现110件圆锥轴承早期故障,如:郑州铁路局车辆处发737号、2926号、1413号和937号电报中,表扬奖励郑州北、月山、江岸、襄樊北、西安东、宝鸡、安康等车辆段列检职工发现的30起滚动轴承故障,都是在轴承没有温升或温升不高,红外线按规定未作预报的情况下,在列检检查中通过对圆锥轴承故障产生初期、早期的外观表现检查发现的。
  (3)我们在现场作业中,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查,也发现了多起圆锥轴承故障。如:1999年6月26日,1958次货物列车,运行至焦枝线郑州分局管内月山车辆段直通场列检所,检车员作业时发现机后20位C62B460214号车6位轴、8位轴滚动轴承甩油,并污染了侧架和车底板,且油脂中含有金属粉末,顶镐转动检查有异音和卡阻现象,甩车处理。经月山车辆段修车车间进行滚动轴承分解检查,发现该轴承前后保持架破损、两根窗梁已被滚子磨成粉末。该车经月山直通场列检所红外线一代机探测,红外线按规定未作预报;列检人员使用点温计测量温度:外温31℃,轴温65℃,不到甩车标准。其他轴承温度在60℃~65℃,故障轴承温度不突出。
  上述说明,在列检检查中,通过对滚动轴承外观表现的分析、判断,是能够发现圆锥轴承早期故障的。
  3 列检发现的重要性
  (1)从发现圆锥轴承故障的意义来看,在列检检查中发现,既不会造成什么后果,又不大影响运输计划;而红外线探测站发现温升变化,需进一步跟踪观察(指在红外探测站成网区段)或甩车,而在观察中就有可能造成切轴,既影响运输计划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。
  (2)从发现圆锥轴承故障的阶段来看,红外线探测发现的已到中后期,且多在运行途中,极易发生切轴事故。而列检检查发现的是初期或早期,且在站内静态中。
  (3)圆锥轴承故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。在故障初期、早期,没有温升变化或变化不大,不能被红外线探测发现。
  从上述分析来看,列检检查发现圆锥轴承早期故障对防燃防切、保障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
  4 建议与措施
  列检应严格执行作业标准,加强对滚动轴承各个零部件的外观检查,在认真执行滚动轴承七字检查法的基础上,把握2个重点,卡死3个环节(即:重点检查配件破损和轮对故障,重点分析判断漏泄油脂及各部件间的配合状态。卡死测温、捻油、转轴检查3个环节)。
  (1)检查配件破损。要注意观察有无裂损、碰撞现象及外物击伤的痕迹等。
  (2)检查轮对故障。要注意发现踏面擦伤、凹下、剥离、缺损是否过限,尤其要注意陈旧性的踏面故障。
  (3)分析判断漏泄油脂。仔细分析油脂的颜色、黏稠程度、甩油量的多少,判断油脂是否变质,是否混水、混金属粉末或其他杂质。
  (4)分析判断各部件间的配合状态。分析各部件是否松动,间隙是否合适,有无摩擦、碰撞现象,是否发生非正常移动。
  (5)卡死测量轴温环节。注意轴温的散热性,应及时到位测温。要注意区分新旧轴承运转热的不同情况,轴承温度超过外温+40℃必须甩车处理(SKF轴承为外温+55℃)。
  (6)卡死捻油检查环节。对甩出的油脂必须手捻检查,感觉是否有硬颗粒的杂质或刺手的金属粉末,要在阳光下或灯光下观察油脂内有无金属粉末的闪亮点,重点掌握对银灰色或黑灰色油脂的分析判断。
  (7)顶镐转轴时,要仔细分析手感情况和内部的杂音,并进行综合分析、判断。只有及时抓住滚动轴承故障的外观表现,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圆锥轴承的初期、早期故障。
  2001年10月份,铁路将实行第4次提速,货物列车运行速度将更快,防燃防切任务会更加艰巨。所以,在加强红外线探测工作的同时,加强列检检查中对圆锥轴承故障的分析、判断,做到早期发现,妥善处理,就更具有积极地防燃防切的现实意义。
  参考文献
  [1] 宋凤书.加强红外线安全防范工作紧急会议上的讲话[Z].1999.
  [2] 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.铁路货车轮对和滚动轴承组装及检修规则[M].北京:中国铁道出版社,1998.
  [3] 铁道部车辆局.车辆钳工[M].北京:中国铁道出版社,1995.
  [4] 铁道部车辆局.检车员[M].北京:中国铁道出版社,1998.

来源:《铁道车辆》第39卷第10期 2001年10月